大家好,我是岳瑾晗、岳瑾瀚的爸爸,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与大家一起共勉。
我是个来自安徽农村的80后,从小就是在农村的泥巴地头间长大,小时候家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插秧、施肥、拔草、割稻子、种豆、拔花生、放牛、喂猪……小时候从不觉得辛苦,长大后读书、进城、工作、创业亦不觉得辛苦,到如今养育两个孩子,反倒是觉得异常辛苦,时代裹挟着我们滚滚前行,在这个育儿超级内卷的年代,时时担心、事事操心、处处焦虑,总想要为孩子思虑周全、计划完善,不甘心屈于人后,生怕孩子今后长大迟人一步,就要追赶别人一辈子。
直到有一天读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才开始恍然大悟,教育不能着急,慢下来等蜗牛散步。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治理周期,而不像工业一样流水线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养育孩子就如同播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用心栽培,不能心急。而且需要区别对待每一种作物,浇水和施肥所需环境各不相同。
如果你种一棵庄稼,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更不会去踩它一脚,你会细心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庄稼。养育孩子就好比我们种的庄稼,你却常常责备你的孩子。
种庄稼,你浇不浇水,施不施肥,庄稼都会长大;养孩子,你教不教,管不管,孩子也会长大;但收成,肯定不同。
他的各个方面具有互补性,我们要找到小孩的特长所在,我们要扬长避短,要长善救失。发挥他的长处,对他的短处我们进行弥补。不可能要求他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主体,需要适宜个体发育成长的土壤、阳光与时季。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激发优势潜能。
俞敏洪先生讲过:如果家庭是一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这也是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教练,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土壤和环境,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本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之前,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孩子是父母手里的超级工程,所以我们要学会慢慢过,遇事不慌,多想方法,少发脾气,多一点耐心,这样孩子成长起来会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人格更健康,幸福感更强。把时间腾出来多陪陪孩子,多到庄稼地里转一转,那些觉得赚钱最重要的父母,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贡献给工作,以至于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长。等到孩子教育失败了,才真正醒悟: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有句话说得好:“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