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对声音天生具有一种敏感性,喜欢敲敲打打,通过手、眼、脑、心并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不同的节奏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发展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
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它们是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是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乐曲节奏的演奏方式,其强烈的节奏感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概念界定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是让幼儿在体验节奏、节拍,掌握使用各种小乐器的基础上会协调地进行演奏。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还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的表现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生活常规和责任感。


本期学习内容
为使打击乐活动更好的渗透到幼儿一周课程中,合肥市蓝光融熠幼儿园全体教师在业务主任刘伟的带领下研讨学习《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打击乐教学是音乐思维的启动,不只是拿着乐器演奏这一环节。而是幼儿感受音乐作品时在记忆中留下的有关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开展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也可以发展幼儿听辨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熟练的动作协调技能。在乐器演奏活动中,幼儿还可以发展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打击乐活动的核心经验,提供游戏化的组织策略,丰富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提升音乐活动的实施能力。在教研组长李一凡的带领下展开头脑风暴,共同研讨《开展打击乐》共思、共研、共成长,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如何将打击乐活动渗透到幼儿活动中。整个过程中,教师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积极交流讨论。



理念落地与实践
教而不研则浅。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分组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探讨活动亮点,反思不足之处。最后两组代表分别进行分享。
A组教师代表瞿文玲紧紧围绕艺术领域的核心经验,分析了小班、中班、大班打击乐活动的基本原则,指出当前音乐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打击乐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支持者,围绕幼儿的兴趣开展活动,在一节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并反思。
2.引导教师们思考打击乐活动的音乐选择与课程设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须适宜幼儿的年龄特征。
3.重点强调打击乐活动要有情境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
在分析了打击乐活动与音乐律动的不同之后,B组教师代表卢璐带领大家认识碰铃、响板、铃鼓等常用乐器,从音乐的节拍与节奏;乐器演奏与指挥;活动的组织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示范。随后,以一首《森林狂想曲》为例,请全体教师集体演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体验互动,一起感受打击乐带来的独特魅力。








家园共育
重视音乐教育,就要从营造一个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开始。每位幼儿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可从以下几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1. 家长可选择一些合适幼儿聆听的奥尔夫音乐、儿童歌曲、世界名曲等,建议听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欢快的音乐。
2. 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准备一些合适的音乐玩具和装扮道具,创设家庭音乐角,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开心地敲打、探索。
3. 家长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利用家中可发声物品探索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充分感受家庭欢乐的氛围及游戏的乐趣,进一步激发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打击乐音乐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音乐素养、音乐才能,也让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和幼儿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增强了幼儿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我们相信音乐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和进步,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催化剂,也相信幼儿一定会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本次打击乐教研活动,开拓了教师们的视野,让教师对打击乐教学活动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相信在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儿会在充满奇妙的音乐之旅中,拥有快乐的童年!
撰稿及图片:王青玲
初审:刘伟 张宇
复审:张媛媛
终审:胡宝云